English

尊奉学以致用的早稻田大学

1999-07-27 来源:生活时报 蓝鸿文 我有话说

打开日本的报纸,大学招生广告很多,有国立的,公立的,私立的。因此,有人说,在日本要上一所大学并不难。但是,要上一所第一流的大学,一所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的大学,却又不那么容易。私立早稻田大学就是一所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的大学。尽管早大的学费不菲,每年报考者还是络绎不绝。现在早大有在校生5万名,真是一所名副其实的“大学”。

今年5月25日,我慕名访问了这所大学。

早大创立于1882年,当时名东京专门学校。1902年,在它创立20周年的时候,改名为早稻田大学。早稻田大学因校园原是一片稻田,以种植“早稻”这种品种而得名。

明治维新后,日本的新学堂如雨后春笋,纷纷创立,早大是其中之一。早大的办学宗旨是:

早稻田大学以独立办学、学以致用、造就模范国民为办学宗旨。

早稻田大学尊奉“独立办学”,以自由探讨学理为主,鼓励独创性钻研,为世界的学术建设做贡献。

早稻田大学尊奉“学以致用”,在深究学理的同时,强调学理在实际中的应用,以推动时代向前发展。

早稻田大学尊奉“造就模范国民”,尊重个性,发展自我,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,同时为造就走向世界大舞台所必备的健全人格而努力。这个宗旨,强调了独立办学,强调了学以致用,强调了造就模范国民。

早大按照这一办学宗旨,从一所专门学校,建校初只有学生80名,逐步发展成一所包括有10个研究专业的研究生院、9个系的本科学部、17个研究所和研究中心、文理工商法兼备、藏书400多万册、有各种学制各种层次的在校生5万名的综合性大学。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,学校除校本部所在地的西早稻田校园外,还有石神井校园、本庄校园、所泽校园、大久保校园、户山校园等。校园占地总面积190多万平方米。

早大除重视本科、研究生教育外,还重视成人教育。早大把这种教育称作面向社会的社会人教育。这是一种多种形式的、不限年龄的开放式教育。早大建校之初就有这种教育,这是早大的魅力所在,与众不同的地方。研究生院的10个研究专业有7个面向社会招生,有的是夜间上课,有的是昼夜开课。这种环境可以充分满足社会各种人的求学欲望,并设有硕士和博士课程,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欢迎。

近几年日本经济不景气,对于为日本经济输送人才的重要大学之一的早稻田大学,不能不受到影响。创立于1951年的商学研究专业尤其面临挑战。为迎接这一挑战,包括管理、会计、商业科学、国际贸易、市场营销、金融、经济学、统计学的8个方向及相关领域的商学研究专业采取了许多措施,重点在重组基本理论和重新审视教学策略。

早大的教师队伍,据1998年的统计,全校有4100多人,其中“非常勤”即无雇用合同的临时性教员(含客座教员)2616人,有正式合同的专任教员1240人(含客座教员),助手270人。专任教员与本科生的比例平均是1:43.5。我发现一个很值得注意的现象,有一些系所本校的教授并不多,相反,相当一部分教授是从其他学校延聘的。像人间研究所,生命科学专攻研究指导A群和B群的15名教授中,早大的教授只有2名,其他的教授来自东京大学、九州大学、千叶大学、顺天堂大学、东京医科大学等。同样,该所的健康科学专攻,A群和B群的16名教授中,早大的教授也只有2名,其他的教授来自东北大学、横滨大学、东邦大学、东医齿大、筑波大学、九州大学、庆应大学等。这种利用外校教授优势来发展自己的特点,在日本也许并非早大一家,但在早大某些系所体现的是相当突出的。这种取长补短的做法,可以充分调动智力资源。教授在他校兼职,对教授,特别是对名教授的知识,可以做到共享,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,不能不说是个促进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。

早大和亚洲、非洲、大洋洲、北美与拉丁美洲、欧洲一些国家的185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文化交流关系。与中国方面建立学术文化交流关系的有:北京大学、清华大学、中国人民大学、复旦大学、上海交通大学、西安交通大学、南开大学、武汉大学、四川联合大学、中国科学院、中国社会科学院等28所。早大聘请的外国教员有285名。

早大已毕业了40多万名学生。他们分布在日本这个岛国的各个地方各个行业。关副校长引用了一句话来说明早大毕业生之多:“随便扔一块石头,都能砸到早稻田大学的毕业生!”关于早大毕业生在社会上的影响,以在政界、经济界、法律界最为突出。毕业生中,有6人先后出任过日本国内阁首相。现任首相小渊惠三,就毕业于早大。早大的毕业生在日本的大企业、大公司就职的很多,不少人担任了高层领导职务。国家每年举行的律师考试很严,早大毕业生通过国家考试的,在日本的大学中名列前茅。也许因为我是从事新闻教育的,关副校长还特别提到早大毕业生在新闻界也有影响。朝日电视台和TBS东京电视台有两位著名节目主持人,就毕业于早大。NHK的负责人也出身于早大。大报,如朝日新闻、读卖新闻等,也能见到早大毕业生的身影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